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创造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得到极大的尊重,而且这种尊重不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受到极大的,现在世界各地都已经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里要有孔子雕像,这当然是必须的了。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美学,这就不难怪孔子的雕塑随处可见了,比如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最能体现个人品味的个人庭院,市政大厅,公园花园,街道等地,特别是现在孔子文化盛行的时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敬重我们的文化先祖,让中华文化永垂不朽。上下两前年的中华文化,历久不衰,正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永垂不朽,希望孔老夫子永垂不朽,希望孔子雕像、老子雕像等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物雕塑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为造型的雕塑艺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在很多学校中,半身像的人物雕像非常多,这主要是因为半身像的造价要比之全身像来说省了很多的成本,并且全身像突出的是整个人,而半身像大部分是体现的是面部表情,对于整个雕刻的加工来说更具有专注性,所以在神态,情感,面部生动性来说,是更有优势的。所以这么对比下来,价格,工艺,美感方面,半身像都是比全身像有优势的,所以人们也习惯性的使用这种性价比非常高的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