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并大力发展生产,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事实上早在古老的秦朝时期,我国的人物雕塑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位列第八大奇迹之一的秦朝的兵马俑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当沉睡在地下千年的兵马俑们被世人所唤醒时,人们顿时便被那精美的兵马俑人物雕塑所震惊了,数以千计的兵马俑,造型美观大方,但是却没有一个是重样的,每个雕像就如同真正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神情,流畅的春秋艺风和粗犷、奔放的汉风在每个雕像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中国古代的人物雕塑技术如此发达,可是却并没有像其它的石雕艺术一样流传下来,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王宫贵族们有由于封建思想的缘故他们往往避讳将自己的样貌刻成雕像流传下来,他们往往采用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和仆人、、武士来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因为统治者的避讳,因此中国人物石雕的发展逐渐停滞了下来,直到现代才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石雕艺术是越来越高超,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了雕塑作品,在学校的中也会建设校园雕塑来引导学生。这些石雕民人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不同意义的教育。石雕名人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传统的道德和时代的主导思想又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好的素材之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名人石雕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可以看到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所雕刻的名人也是不一样的,所雕刻的名人是不同的,毕竟每个人的信仰都是不同的,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